玉斑锦蛇

Elaphe mandarina   Cantor
   

  360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体背灰色或紫灰色,背中央有一行黑色菱形大块斑镶着黄边及黄色中心;头背黄色,具有明显的黑斑;背鳞平滑。
描述依据标本 陕西洋县1雄,甘肃文县1雄,四川峨眉、南江、巫山、原西康7雄6雌1幼,贵州兴义、印江、遵义、桐梓、绥阳、务川、湄潭、仁怀、赤水、江口、松桃、 望漠、毕节、榕江、雷山、贵定25雄12雌9幼,上海1雄,浙江宁波、嘉兴、天目山、临安、天台、泰顺、上虞、海宁13雄2雌,福建崇安10雄12雌,广西上思、桂平共58雄34雌10幼102号标本。
形态描述 体全长1000mm左右,雄性最长(1190+235)mm(贵州务川),雌性最长(1030+210) mm(四川峨眉)。体背灰色或紫灰色,背中央具有一行黑色菱斑18-31+6-11个,这些块斑的中心及边缘黄色;体两侧具有如芝麻大的紫红色斑点;腹面灰白色,散布着交互排列的灰黑色斑;头背黄色,具有明显的黑斑。
1983年在浙江宁波发现一白化雄蛇,黑色素消失,仅菱形斑略有少量黄色色素;1984年在浙江夭台发现一例白化标本,其头部鳞被也发生异常愈合或分裂,称之为白化异鳞玉斑锦蛇。颊鳞1,个别有一侧缺;眶前鳞1;眶后鳞2,个别标本眶后鳞两侧或一侧为1片,四川有1号雌体右侧出现3片,福建一号雌体右侧缺;颞鳞2(1)+3(2),贵州一号雄体右侧前颞鳞缺,偶见后颞鳞出现1或4片者;上唇鳞7, 2-2-3式,个别为8,3-2-3或2-2-4式,也有6片的,2-1-3, 1-2-3或2-2-2式;下唇鳞9(8,10),前4片切前颔片;背鳞平滑,23(25,24,22,21)-23(21)-19(17,20,21)行;雄性腹鳞181-233,平均213片,雌性207-237,平均219片;肛鳞二分;尾下鳞双行,雄性58-75,平均69对,雌性53-74,平均66对。
文献记载:据报道台湾产的玉斑锦蛇鳞数有高达238片(Maki, 1931)。
半阴茎不分叉,伸延至第12-13对尾下鳞间,外翻近柱状,近端刺区除小刺外基部还有二枚大刺,远端萼区小乳突状,二者交界处有小刺型萼区(张服基等,1984: 28)。


大小

体全长1000mm左右,雄性最长(1190+235)mm(贵州务川),雌性最长(1030+210) mm(四川峨眉)。

生物学

生活于山区森林,常栖息于山区居民点附近的水沟边或山上草丛中,平原家屋旁也曾发现;以鼠类等小哺乳动物为食,曾剖胃见到食鼹鼠,文献记载吃蜥蜴和蜥蜴卵(F. Kundert, 1974);卵生,6-7月产卵,产卵数5-16枚,卵长圆形,壳乳白色,常粘连在一起,卵径(20-40)mm×(13-17)mm,卵重3-4.4g。
垂直分布:海拔300-1000 m(浙江),600 m(安徽九华山),900-1100 m(江西井冈山), 600-1000 m(福建),281-1360 m(贵州), 300-1500 m(北京), 580-1400m(陕西),620 m(甘肃文县),610m(四川安县),据Maki (1931)报道可达海拔2000-3000 m。

生境信息

生活于山区森林,常栖息于山区居民点附近的水沟边或山上草丛中,平原家屋旁也曾发现;以鼠类等小哺乳动物为食,曾剖胃见到食鼹鼠,文献记载吃蜥蜴和蜥蜴卵(F. Kundert, 1974);卵生,6-7月产卵,产卵数5-16枚,卵长圆形,壳乳白色,常粘连在一起,卵径(20-40)mm×(13-17)mm,卵重3-4.4g。

海拔范围

垂直分布:海拔300-1000 m(浙江),600 m(安徽九华山),900-1100 m(江西井冈山), 600-1000 m(福建),281-1360 m(贵州), 300-1500 m(北京), 580-1400m(陕西),620 m(甘肃文县),610m(四川安县),据Maki (1931)报道可达海拔2000-3000 m。

国内分布

系东洋界的蛇种,伸延到古北界华北区和青藏区。北京、天津、辽宁(义县)、上海、江苏(苏州)、浙江(定海、普陀、宁波、嘉兴、天台、永嘉、诸暨、金华、东阳、开化、天目山、莫干山、杭州、余杭、景宁、龙泉、遂昌、泰顺、缙云)、安徽(黄山、太平、霍山、广德、歙县、白云)、福建(武夷山、浦城、崇安、邵武、建阳,周宁、福安)、台湾、江西(九江、铅山、井冈山)、湖北(均县)、湖南(宜章)、广东(北部)、广西(融水、资源、全州、花坪、桂平、上思和桂林地区)、四川(峨眉山、巫山、南江、重庆、宜宾、洪雅、南川、阆中、南充、安县、荥经及原西康)、贵州(桐梓、务川、清镇、毕节、湄潭、印江、兴义、遵义、绥阳、仁怀、赤水、江口、松桃、贵定、雷山、榕江、望漠)、云南、西藏(藏东南)、陕西(周至、眉县、柞水、宁陕、佛坪、石泉、商南、山阳、洛南、洋县、秦岭)、甘肃(文县)。

经济意义
经济用途